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会,信息量巨大!
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前三季度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解读《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介绍新型储能发展相关情况等。
01.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数据大幅攀升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数据显著增长。新增装机2.1亿千瓦,同比增长21%,占新增电力装机的86%;累计装机达到17.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4.7%;累计发电量达到2.5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0.9%,占总发电量的35.5%,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合计134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3%。具体情况如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6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明,到2025年,全国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到2030年,全国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特别是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为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02.利好新能源政策解读及其落地措施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从3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意见》。
一是增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和替代能力。加快大型能源基地和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开发,采用构网型技术,推广绿色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建立综合供热系统。加强电网、热网、燃气网和氢能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传输和使用效率。推动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需求侧管理,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调节能力,包括增加灵活电源、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设施,并发展长时储热、热电耦合和中高温热能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的路径。包括推动工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交通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深化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应用,并全面支持农村能源的清洁化和现代化。同时,还提出了统筹新基建与可再生能源开发,促进5G基站、数据中心等与光伏、热泵、储能的融合发展,提高新能源电力在战略工程中的消费比例,并逐步提升新建数据中心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以实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是倡导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创新试点。包括推进深远海风电、绿色直供电、氢冶金和氢基化工等新技术的应用,并支持园区、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实施高比例新能源试点项目。同时,还强调跨行业融合创新,鼓励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林业等行业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并支持数字能源、虚拟电厂、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以及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多品种、多领域、多形态上的商业模式创新。
同时表明,国家能源局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推广绿色能源消费机制、提供科技财政金融支持、深化市场和价格机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增强宣传引导等措施,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优先利用和替代行动,旨在构建一个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经济和市场环境,促进技术创新,扩大市场应用,加强国际合作,并提高公众意识,以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目标。
03.助推光伏行业穿越周期的七条举措
国家6部门《意见》强调城镇规划中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并推动新建建筑执行绿色标准,为光伏产业带来新机遇。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7条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二是推动既有建筑屋顶加装光伏系统,以及推动有条件的新建厂房、新建公共建筑应装尽装光伏系统。三是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四是在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及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建筑中积极推广太阳能热应用。
五是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推动5G基站、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与光伏、热泵、储能等融合发展。六是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年产千万立方米级生物天然气工程等试点应用,推动光热与风电光伏深度联合运行。七是推进光伏治沙、光伏廊道和海洋牧场等深层次立体化发展,形成深度融合、持续替代的创新替代发展局面。
特别是近日,三峡能源宣布将投资建设新疆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新能源基地项目,总投资高达718.48亿元。该项目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涵盖了光伏、风电、煤电和新型储能等多个领域,这无疑显示了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坚定支持。
但也有分析认为,考虑当前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基数以及消纳形势,政策从需求端发力所带来的效果可能有限,更好的着力点可能在供给端;2019—2022年的组件产业链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上游多晶硅供需形势由宽松变为偏紧时,下游各环节的供需形势都将改善,因此,政策从组件上游环节发力的效果可能相对较优。
结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新能源行业必将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但企业必须紧跟国家政策,积极拥抱技术革新,优化产能结构,以及拓展新的商业模式,以确保在新能源行业的新周期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